肝癌早筛“三剑客”
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,也是人们常说的肝癌。早期发病比较隐匿,不易被发现。晚期症状明显,预后差,多危及生命。因此早期诊断是改善肝癌预后的关键,今天介绍的三剑客:甲胎蛋白(AFP),甲胎蛋白异质体(AFP-L3),异常凝血酶原(DCP)是国内外肝癌诊断中常用的血清学指标。
1、甲胎蛋白(AFP)
甲胎蛋白(AFP)作为最敏感的肿瘤标志物之一,在临床中具有重要地位。它是胎儿肝细胞和卵黄囊合成的一种血清糖蛋白,其浓度从胎龄6周后逐渐上升,至16——20周达高峰,然后逐渐下降,出生后1个月降至正常成人水平。甲胎蛋白在成人血清中AFP的含量很低,当肝细胞发生恶性病变时,AFP含量明显升高,它是诊断肝细胞癌和滋养细胞恶性肿瘤的重要指标。需要注意的是,甲胎蛋白是辅助诊断,因此单一甲胎蛋白升高一定是肝癌这样的想法,一定要抛弃这个固定思维。
2、甲胎蛋白异质体(AFP-L3)
1988年有学者对甲胎蛋白进行结构分析,通过实验方法分离出甲胎蛋白的三种成分:AFP-L1,AFP-L2,AFP-L3。AFP-L1:甲胎蛋白的主要成分,主要见于良性肝脏疾病患者。AFP-L2:多见于卵黄囊等生殖胚胎性肿瘤患者,也可在孕妇血清中检测到。AFP-L3:来源于癌变肝细胞。因此甲胎蛋白异质体常常被用于辅助诊断一些肝脏良性和恶性病变。当AFP-L3%过高时,常提示肿瘤的侵袭性高、进展快、预后差。
3、异常凝血酶原(DCP)
正常情况下凝血酶原是血液凝固因子之一,是凝血酶的前身物质。当缺乏维生素K或存在维生素K拮抗时,凝血酶原丧失凝血酶的活性,从而形成异常凝血酶原。异常凝血酶原正常参考范围是0-40mAU/ml。因此,异常凝血酶原以其相对较好的敏感性成为早期筛查的指标,辅助降低肝癌患者的漏诊率。
对于原发性肝癌发病因素,没有明确,但多与病毒性肝炎、肝硬化、黄曲霉菌素、遗传因素、饮酒和吸烟等有关,所以定期体检尤为重要,或当身体不适时及时就医,如果在体检时发现上述指标异常,一定要特别注意,必要时需要结合其他如彩超、CT、MRI等检查,尽早诊断,尽快治疗。